第(2/3)页 这林海整出的这件大事,还得从前不久说起。 要是这前不久就是官员的三年一度的调动的日子,林海在翰林院呆了不到三年,没出过什么大事,也勉勉强强的有功,加上林老爷刚刚才入内阁,因此宣德帝就稍稍的给林海在翰林院挪了一下位置,升成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。 最开始林海还觉得这宣德帝不地道,自己给他提了那么好的建议,才给自己升了一级官,虽然在其他人眼中,已经是不错的了,但是林海还是在心里对着宣德帝有点嘀咕。 过后看着翰林院众人的态度,林海明白了宣德帝的意思了,木欲秀于林风必摧之,他是立了功劳的,但是谁知道呀!而且这也不利于他勾搭其他同年的官员,至少他林海在众人眼中宣德帝的大红人,才升了一级官,对于自己没有升官或者也同样升了一级的人来说,倒是拉近了不少的距离。 尤其是那些和林海一样只升了一级官的,瞧瞧伦家和皇上的红人是一样的档次呀! 要说这翰林院修撰是干什么的了,就是修书的,说得再简单一点,就是整理书中内容的。 这林海运气也不错,刚刚翰林院的人将《春秋》修完了,正在修《论语》了,于是林海也加入进去了!然后去了一个月,就找出了一件事让整个翰林院吵了起来。 为的是啥? 很简单,就是一句话的解释。 《论语泰伯第八》中那句:“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” 要知道古代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,因此这句话,有两种句读法,但是意思却截然相反。 其一,子曰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 其二,子曰:民可,使由之;不可,使知之。 意思完全不一样,一个是:小民百姓可以随便使唤,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原因。还有另一个意思是:人民能做的事,由他们去做;不能做的事,要让他们知道不能做的原因。 到底哪个才是圣人真正的意思呢? 第一个解释,怎么都觉得好像孔圣人很腹黑,但是却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喜欢的,大家都喜欢愚民。但是第二个说话,虽然不被皇帝喜欢,却更能体现孔圣人和儒家的‘仁’。 当时林海这一说,屋里的几个翰林都有点傻眼。老实说还真是分不清,但是听着都有道理啊! 要是其他的话没什么影响力,但是这句话可是关乎大家切身利益的,虽然在《荀子.哀公》篇中,荀子记载过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,其中就有‘水能载舟焉能覆舟’,还有《孟子》的《尽心章句下》曾说道‘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’。 但是纵观历史长河,谁这么执行过呀! 天子天子,上天的儿子,皇帝在封建社会就是至高无上的,但是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一个综合体。他喜欢在手下能出一些流传千古的能臣,如:张良、卫青……但是他又希望他统治下的人,越愚蠢越好,这样起兵的几率就大大的减少了!自己的江山社稷说不定还真能一世、二世、三世……然后万世的传承下去。 第(2/3)页